貧血痣的這種變型你見過嗎?
貧血痣的這種變型你見過嗎?
血量減少痣(nevus oligemicus)是真皮深層血管叢選擇性收縮所致的局限性皮膚改變。與貧血痣相似,血量減少痣也被分類為功能性痣或功能性錯構瘤,有人認為它是貧血痣的變型。
本病罕見,Davies 等在 1981 年首先報道了 1 例 46 歲男性,其脅腹有一處病程長達 14 年的大片紅斑,但臨床或組織學均與血管瘤不同,它比正常皮膚溫度低,血流減少,故命名為「血量減少痣」,后又陸續有本病的報道。
血量減少痣的發病機制不明,誘因包括寒冷季節、長時間洗冷水澡、久坐和肥胖。可能由于體溫調節血管受體異常,腎上腺素能活性改變,使交感緊張性增強,從而引起血管收縮和真皮深層血流緩慢、損害處皮溫降低,淺層血管叢的繼發性舒張和瘀滯又引起了紅斑。受累區域和正常皮膚的血管運動功能試驗均正常,不完全交感神經阻滯可使皮疹不同程度的消退,表明本病為功能性改變。
在臨床上,血量減少痣好發于腹部和股部,其次為乳房和手部,其中男性好發于腹部,女性好發于四肢內側和乳房。
皮損表現為獲得性固定性紅色 - 紫紅色斑片(見圖 1~2),可見發紺、蒼白和毛細血管擴張區。斑片邊緣不規則,境界不清,受壓后蒼白(見圖 3),鄰近皮膚無缺血征象。溫度至少較正常皮膚低 2℃,這一點可采用接觸式體溫計證實。斑片通常無癥狀,也有患者報告溫覺減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