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右腿比左腿短了7公分,全髖置換+截骨拼合手術如何展開?
患者右腿比左腿短了7公分,全髖置換+截骨拼合手術如何展開?
張某,今年57歲,30年前一次意外摔跤導致右腿股骨骨折?!爱敃r手術打了鋼板螺釘固定,但是出院沒多久就開始痛,走路也是一瘸一瘸。”張某說,后來復查發現骨折的地方雖然長歪了,但是好歹也愈合了,就也沒考慮太多。
再往后,他發現自己的右腿越來越短,疼痛也愈演愈烈,直到去年,他已經疼得邁不開一步,只能躺在床上,來到樹蘭醫院后,當醫生看到他右腿的X片,也表示驚訝。先天+后天的災難,同時降臨在老張的右腿上。
(老張的右腿又短又細)
而這是右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股骨頭壞死導致的,而這其實是個“寶寶病”,長發于寶寶的生長發育過程中。
老張的治療手術難在哪?
樹蘭(杭州)醫院骨科林道超副主任醫師首先畫圖講解了一下,左邊是一般情況下的全髖置換手術,把壞死的股骨頭與髖臼一同切除置換;而右邊這是老張即將面臨的手術,比常規手術還增加了“截骨”一環。
鋼板斷裂后,股骨畸形生長彎曲,右腿縮短達7cm,這也是患者一直坡行的原因,如何截骨,重新把股骨“拉直”呢?
醫生想出了“三角形”截骨,上圖為老張側面拍片的視角,醫生術前為他設計的手術方案,包括切除的位置和角度。
除此之外,要拆除三十年前打入的鋼板螺釘也是件相當有難度的任務,“醫療器材日新月異,不斷迭代,要找到和當年匹配的工具都不容易,幾十年過去了,有的螺釘幾乎與骨肉長在一起,根本拔不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導致再次骨折!”
由于先天發育不良,前傾的40度需要在術中旋轉恢復;幾十年頑疾導致患者膝關節僵硬的問題……
林道超副主任醫師所講述的難度,都是之前醫生不敢為老張手術的原因。
一周前,老張終于迎來了這場遲到三十年的手術。
“盡管術前做了充分準備,但術中還是讓人捏了一把汗,其中有一顆螺釘卡住了,最后我們用環形鉆具取出,僅拔除這十幾根螺釘就耗費了兩個小時。”林道超副主任醫師介紹,一般復雜的全髖置換手術也只需要兩個小時,而當天老張的這臺手術總共花費了6個小時。
拔除螺釘之后,才是這臺手術真正開始,由于患者股骨頭壞死,多余的增生骨頭要一點點鑿下來,清理干凈,調整股骨前傾的角度,然后根據術前已經計算設計好的角度和位置進行截骨,“我們考慮從鋼板斷裂的地方著手,截骨拼合?!?/p>
術中截骨
術中,醫生們為老張進行“一次性恢復長度”,考慮到神經肌肉長時間屈曲畸形,有進行了大量肌群松解工作。
整整六個小時,得益于術前的詳細討論,完善準備,一個個“攔路虎”都被清掃干凈,術后老張左右腿長度終于恢復正常,待老張慢慢恢復進一步開展康復訓練后,希望他能輕松自如地邁步向前!
其實張某這個病如果早發現,還是可以少吃許多苦頭。
怎么發現?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有一個寶爸寶媽們非常熟悉的癥狀腿紋不對稱。
現在許多寶寶出生后體檢,醫生都會提醒爸媽注意——寶寶腿紋不對稱,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
當然腿紋不對稱的原因有很多,要尋求專業的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明確
不過腿紋不對稱很常見,髖關節發育不良并不常見。
每1000名嬰兒中,約1-2名真正是髖關節發育不良,需要到骨科就診,且出生至6個月齡是患兒非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早期診斷對后續治療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由此可見,早期的篩查、監測和隨訪非常必要。
髖關節發育不良如何發現自測呢?
家長朋友們也可以對自己的小寶貝做自測:
讓寶寶平躺下來,將寶寶雙膝彎曲并攏,觀察左右膝蓋是否等高。如果兩邊高度不等,且總是處于曲位,無力伸直,提示存在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性;
將寶寶的雙膝分別向外展開,觀察寶寶膝蓋外展的角度大小,正常的髖關節可以外展到80—90度角,如果小于60-70度,則提示髖關節存在問題;
當然了,因為觀察的局限性,如果發現腿紋不對稱,還是要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查——
超聲影像檢查是一種操作簡單、無輻射損傷、無侵襲性的影像學方法,可以獲得較完整的髖關節發育信息,能顯示X線不能顯示的軟組織和尚未骨化的股骨頭,可以為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診斷提供圖像對照依據,并在治療過程中可連續重復觀察評估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